教師怎樣專業(yè)地“讀”電影?
發(fā)布者:cj_Zsq 發(fā)布時間:2018-09-17 10:23:46 點擊數(shù):
教師怎樣專業(yè)地“讀”電影?
不是看電影?是”讀“電影?
說到看書和讀書的區(qū)別,我們或許可以說,看書可能更隨意,讀書的自覺性更強、任務更清楚,讀出其中的意思和意味才是目的。
說到電影,當然也可以有兩種方式對待呢!一種是消遣性、休閑性、娛樂性的,這可以叫作看電影。另外一種是研究性、批判性、發(fā)展性和成長性的,從中發(fā)現(xiàn)對自己的意義,這可以稱為讀電影。
人生需要幸福,人生追求幸福。趙汀陽在《論可能生活》的觀點“幸福是一種能力”,提供了認識幸福、追求幸福的一些啟發(fā):幸福生活需要能力,追求幸福從提升能力開始。從這種意義上,對于書和電影,我們都要有從看到讀的轉(zhuǎn)變。
教師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和成長的專業(yè),在有限的時間背景下,教師還需要專業(yè)地學習和成長。
那我們?nèi)绾卧陔娪爸凶x出成長來?有什么電影值得我們老師讀?我們教師又如何專業(yè)的“讀”電影呢?話不多說!快和中教君一起來看看成都大學師范學院副教授陳大偉的文章《教師怎樣專業(yè)地“讀”電影》吧,干貨就在這里!
什么電影值得讀? 到手的書,有的只需要翻翻、只需要看看,有的則需要認真地花時間、花精力去讀。對于電影,也是有的只需要看看,有的則需要認真讀。那選擇什么樣的電影讀? 從專業(yè)發(fā)展的角度,需要選擇有教育意蘊的電影來讀,這類電影可以稱為教育電影。教育性是電影的基本屬性之一,每一部電影都有或多或少的教育意蘊?s小范圍,我們所指的教育電影刻畫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人物對象,表現(xiàn)了教育影響關系,能反映和揭示某一個或幾個教育問題。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直接以教師與學生生活、學校教育生活為表達主題的電影,比如《美麗的大腳》《放牛班的春天》;二是以社會生活為題材,主要反映社會現(xiàn)象,但其中存在人與人之間的教育互動關系,能觸發(fā)我們研究和思考教育的電影,比如《百鳥朝鳳》《摔跤吧!爸爸》等。 值得讀的教育電影應該是真的教育電影。所謂真也有兩種:一是由真人真事改編,如《孟二冬》《陶行知》《奇跡的締造者》《自由作家》《叫我第一名》《熱血教師》等。二是經(jīng)創(chuàng)作而成,以一個或多個教育故事為主題,集中反映教育現(xiàn)實、刻畫教育人物形象、表達教育觀點主張的電影,如《美麗的大腳》《死亡詩社》《放牛班的春天》等。判斷第二類電影屬不屬“真”,主要看是否有教育真的基礎、是否有教育真的邏輯。 美國教育學者帕克·帕爾默在《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中提出了這樣的命題:“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大多的一線教師角度是需要從電影中讀出教育的希望、讀出自己的勇氣的,這可以成為選擇的一種參照。
在讀電影中提升教師素養(yǎng) 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說:“沒有哪一種藝術形式能夠像電影那樣,超越一般感覺,直接觸及我們的情感,深入我們的靈魂。” 中外教育電影琳瑯滿目,數(shù)不勝數(shù),為教師專業(yè)成長提供了豐富的研讀資源,讀好教育電影,可以幫助教師學到比較充分而完整的教育學。例如: 《美麗的大腳》《叫我第一名》等揭示了教育信念的來源與意義,可以引導我們關注教育信念,審視教育信念,確立更加合理的教育信念; 《無問西東》中愛和希望、勇敢和堅毅、責任和使命的傳承,揭示了教育的文化意義與精神力量; 《鄉(xiāng)村女教師》《生命因你而動聽》等刻畫了教師的情懷,揭示了教師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可以幫助我們認同和理解教師生活,發(fā)現(xiàn)和追求教師生活的幸福; 《放牛班的春天》表現(xiàn)了對行為主義教育觀的反思與批判,展現(xiàn)了人文關懷的教育美麗與影響; 《我的教師生涯》《摔跤吧!爸爸》等表現(xiàn)了特定的時代、特定的環(huán)境中教育的選擇和作為,可以加深教師對教育與社會互動關系的認識和理解,發(fā)現(xiàn)教師勞動的社會改造價值; 《孩子那些事》《地球上的星星》描畫的學生個性差異,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確立兒童觀念,從而研究學生差異、尊重學生差異、實施因材施教……
如何更專業(yè)地讀電影? (一)以研究方法讀電影 更專業(yè)地讀意味著研究。怎么研究?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說:“一個孩子僅僅把手指伸進火焰,這還不是經(jīng)驗;當這個行動和他遭受到的疼痛聯(lián)系起來的時候,這才是經(jīng)驗。從此以后,他知道手指伸進火焰意味著燙傷。”“手伸進火里”是行動,“手被火燙傷”是結(jié)果,有了行動和結(jié)果,這只是人的經(jīng)歷,要把經(jīng)歷轉(zhuǎn)化為經(jīng)驗、從經(jīng)歷中獲得經(jīng)驗,需要認識其中的關系“手伸進火里會被火燙傷”,因此讀電影首先是要讀行動和行動效果之間的關系。 郝文武在《教育學的科學化和合理性——論近年來我國關于教育學研究方法的反思》中強調(diào):“教育行為只能在目的和手段關系的框架中才能得到理解。教育科學并不只是一種描述事實的科學,而是一種分析目的和手段的科學。”專業(yè)地讀電影還需要讀出行動背后的東西,比如原因、理念、價值選擇等。 以《放牛班的春天》為例。影片中,后來成為指揮家的莫昂治有極高的音樂天賦且喜愛歌唱,但他就是不參加馬修老師的合唱團,馬修是以“如果你不想繼續(xù)被關禁閉,那你就要參加合唱團”的交換條件讓莫昂治加入合唱團的。為什么會這樣?追蹤馬修的行為,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有這樣的第一次互動:馬修要帶勒蓋萊克到校長室,他叫莫昂治維持秩序,莫昂治站起來衣著不整。馬修卻說:“不錯,穿著整齊,襯衫露了出來,很時尚啊。”當馬修回到教室時,教室已經(jīng)亂作一團,莫昂治則在黑板上畫丑化馬修的漫畫。馬修的處理方法是:“不錯呀。但我能畫得更好,你給我來個側(cè)姿。”在其他同學對莫昂治漫畫哄堂大笑的時候,莫昂治轉(zhuǎn)頭狠狠地瞪著同學們:“誰敢再笑,下來我收拾他。”這里對馬修的怨恨神情表露無遺?梢缘贸鲞@樣的結(jié)論:是馬修的不合適的教師行為造成了莫昂治的怨恨與不配合。 那馬修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之前的學監(jiān)對他有過這樣的提醒:“他(莫昂治)少言寡語,但你得小心他,他有天使的面容、魔鬼的軀體。”這使馬修有了先入為主的認知:“這不是一個好學生。”對這樣的學生,馬修可能懷有“殺雞儆猴”、迅速樹立自己權威的想法。通過這樣的分析,我們就可以獲得這樣一些教育的專業(yè)領悟:先入為主要不得;殺雞儆猴很糟糕;挖苦諷刺不可取…… (二)以學為本讀電影 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促進和實現(xiàn)人的發(fā)展,專業(yè)地讀電影也要以此為本;谶@樣的教育價值取向,讀電影的視點就應該聚焦在受教育者身上,觀察他們的特點、觀察他們對教育行為的反應、觀察他們在教育活動中的參與和變化,體會他們的狀態(tài)和心情。而判斷教育行為是否合理和有效,就要看是否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健康快樂成長。 回到《放牛班的春天》,馬修老師身上閃現(xiàn)著人文關懷的智慧和光芒,他帶給孩子們愛和希望,帶給孩子們音樂和美好,他在教育電影中留下了自己的光輝形象。但以學論教,就事論事,從莫昂治的眼神和以后不配合的舉動,我們必須承認馬修和莫昂治的第一次互動存在問題。 (三)面向?qū)嵺`讀電影 電影要遵循藝術的邏輯,教育要遵循實踐的邏輯。藝術表達有聚焦,有夸張;實踐邏輯需要平衡和中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這樣表達教育的實踐使命:“保持一個人的首創(chuàng)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量而不放棄把他放在真實生活中的需要;傳遞文化而不用現(xiàn)成的模式去壓抑他;鼓勵他發(fā)揮他的天才、能力和個人的表達方式,而不助長他的個人主義;密切注意每一個人的獨特性,而不忽視創(chuàng)造也是一種集體活動。” 以此分析《死亡詩社》,對基廷的教育行為,在看到其激蕩青春、張揚和解放個性的教育實踐的意義和價值的同時,也要看到忽視教育平衡和中庸的危害。比如,他對現(xiàn)實主義詩歌跳過去不教,而側(cè)重于浪漫主義詩歌的講授,這在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上就忽視了平衡,用撕書的方式來表達過于極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曾有宣告“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年輕人應該浪漫和理想,教師偏重浪漫和理想無可厚非,但生活中除了理想還有現(xiàn)實。沒有應對現(xiàn)實的教育,學生的未來生活將舉步維艱。對于結(jié)局的尼爾之死,當然不能完全同意校方的結(jié)論:“是基廷先生濫用教師職權,才直接導致尼爾死亡。”但不能否認基廷的教學間接影響了尼爾的生命選擇。理論表達可以尖銳,實踐中的教師不能無所作為,也不能任性胡為。 面向?qū)嵺`意味著要讀出實踐的策略和方法。比如,對《陶行知》中“四塊糖的教育故事”,可以讀出這樣一些實踐策略: (1)在制止可能出現(xiàn)學生間傷害事件后,不要著急處理,要為學生留下情緒緩沖和認知反省的時間; (2)要先做調(diào)查研究,不要在事情不清楚、情況不明白的時候處理學生;(3)要善于利用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促進學生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4)對學生的表揚和肯定要指向?qū)W生的具體行為; (5)批評學生要注意選擇場合,盡可能讓批評具有私密性。有了策略,就有了面向?qū)嵺`、提升實踐的相對可靠的保障。 面向?qū)嵺`還需要投身“虛踐”。“虛踐”就是把自己想象成場景中的人物,設想:“如果是我,我會怎么想?”“如果是我,要怎么處理效果才會更好?”在《放牛班的春天》里,看到莫昂治畫自己的漫畫,“如果是我,能不能這樣說‘見我一面,你就能畫出我的輪廓,真不錯,老師謝謝你,F(xiàn)在,老師站在這里,給你當模特,你再修改修改,如何?’這樣處理效果會不會改變呢?”對于讀書,我們不能把“看三國掉眼淚替古人擔憂”看成和用作批評,對于電影,我們要提倡和實踐“讀電影思得失謀自己未來”。 (四)和讀書、行動結(jié)合起來 《紅樓夢》第五十六回說:“學問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學問一提,那小事越發(fā)高一層了。不拿學問提著,便都流入市俗去了。”電影的語言是形象、藝術的語言,讀電影得到的知識首先是關于實踐的知識;要更專業(yè)地讀電影就需要理論、需要學問、需要理性的思維方式和解讀表達。從這種意義上,讀書和讀電影也是理論和實踐的互動,它們應該相互補充,彼此可以相得益彰。 《道德經(jīng)》刻畫了聞道以后的三種狀態(tài):“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看電影后是很容易“大笑之”的,專業(yè)地讀書也好,專業(yè)地讀電影也好,我們都要學會“勤而行之”。改造自身、改造實踐,這是讀書、讀電影、讀生活、讀世界的共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