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思中學教學理念解讀
發(fā)布者:cj_zqw 發(fā)布時間:2016-12-12 09:45:16 點擊數:
洋思中學——“全國十所薄弱學校變?yōu)槊?rdquo;之一的當代中國名校,是全國教育的一面旗幟,農村教育的一面旗幟,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幟,素質教育的一面旗幟,也是現代學校的一面旗幟。 1980年,當時泰興縣天星鎮(zhèn)六個村的農民,為了解決子女就近上初中的問題,集資了兩萬元錢,買了七畝地,建了26間房,辦起了 洋思中學,當時只有5個班,13名教職工,220名學生。從那時起,洋思中學就沒有讓政府投過一分錢?墒,在1982年以前,洋思中學的學生也沒有一個能考上高中,參加中考也沒有一個學生的數學能考及格。 1982年末,當時的民辦教師蔡林森始任校長,局面開始轉變。從1987年至今,一直保持著合格率、鞏固率、升學率三個百分之百和優(yōu)秀率一流的記錄,有80%的學生升入省重點高中。這個原本是“三流的硬件”、“三流的師資”、“三流的生源”的農村聯辦初中,現在已經變成了一流的設備,一流的質量。如今已是:省德育先進學校、省教育現代化示范初中、省模范學校、省先進集體、省文明單位。 洋思中學三個百分之百和一個一流的取得,并不是建立在選拔錄取優(yōu)生的基礎上,而恰恰相反,他們這一成績的取得是建立在被其他學校選拔之后的學生基礎上的,2001年入學的學生中有近二分之一的人語文數學兩科分數加起來不足120分。就是這樣的學生,畢業(yè)時卻都成了合格生,而大多數竟成為優(yōu)秀生。這其中的奧秘在哪里呢?這正是需要我們研究和學習解決的問題。 秘訣在這里 秘訣之一、教好“難教”的學生談何容易? 為了教好“難教”的學生,洋思中學每周都搞“三清”運動。所謂“三清”,就是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就是要求學生向每節(jié)課要質量,向每天要質量,向每周要質量,做到“課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課后”、“今日事今日畢”、“適時溫故知新,鞏固提高”。一著不讓,一天不松。這樣的道理說起來簡單,但真正按照這個要求做下去,那實在不是一般的難。 “三清”中,最重要的是“堂堂清”。只有每堂課都力求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務,當堂完成作業(yè),那“日日清、周周清’才有可靠的保障;“日日清”就是每天不折不扣地完成學習任務,如果日日清不了,每天留下的問題積重難返,仿佛“陰天拖稻草”越拖越重,那樣“周周清”也就成為一句空話。 洋思的每個班都按學科建立了學習小組,小組間正常開展學習競賽。為了小組的榮譽,課上,無論是自學、討論,還是知識檢測,小組內成員都互幫互助,互督互查,毫不馬虎;課后,對當堂清不了的學生組內成員分工負責,例題、習題、單詞、背誦段落,一一幫助他(她)過關。一次“清”不了,就兩次、三次……一般經過“二清”、“三清”,絕大多數同學都能做到“日日清”,極個別仍不能“清”的,再由老師幫助他(她)“清”。 “周周清”同樣不可或缺。他們實施周五驗收制度,主要驗收數學、英語兩門學科,教導主任、教研組長當驗收組長,任課老師和班上的尖子生當驗收員、班與班對調驗收。“清”不了的內容,由任課老師利用雙體日幫助落實補救措施,再接受驗收。南京來的一名學生,有一次周末該清的內容未清,按規(guī)定不能回家,但是因為想家,加之父母求情,班主任還是同意他回去了。蔡林森知道后,讓班主任打電話告訴家長:洋思不是保險箱,如果不能做到“周周清”,就不能保證有進步。家長聽了還是把孩子送回了學校,直到完成“周周清”的任務。 “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是一個既定的目標,學生、教師甚至家長都感到有了責任,于是一起鉚足了勁,F在,需要周未留下來“清”的學生越來越少了。 秘訣之二、從“最后一名”抓起 到洋思中學來讀書的學生,除了施教區(qū)外,大多是所謂“難教”和“教不好的學生”,有的學習成績在原來學校甚至是倒數第一。 抓“最后一名”學生,洋思人有三個“錦囊妙計”。 一是合理分班,調動競爭的力量。2001年.他們將初一200多名兩門功課不足120分的學生,按照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搭配,平均分到兩個分校20個班級,并分別與分校長、班主任簽定“目標教育責任狀”,定期對這些學生的轉化情況進行驗收。優(yōu)者獎,劣者罰;二是結對幫扶,調動合作的力量。班主任將這些學生安排到教室前排的位置,與優(yōu)生同桌,結成學習對子;三是特別關注、調動情感的力量。課上老師提問最多的是這些學生,板演最多的是這些學生,釋疑、點撥最多的是這些學生,課后談心交流最多的還是這些學生。全方位的人文關懷使后進生有了自尊、自信。 在洋思,流傳著許多“教不好的學生”被“教好”的故事。1997屆一位姓凌的學生在原來的學校是公認的“三不學生”——上課不聽講、不做作業(yè)、不接受老師教育,“兩打”——打游戲機、打架。轉進洋思一個月后,惡習全改掉了。他告訴爺爺,在洋思找不到不學習的學生,想打架找不到打架的人。畢業(yè)時,他以610分的高分考入了省重點中學。 “最后一名”學生有了進步,自然水漲船高。在洋思,我們隨手翻看了初一英語最近的一次檢測:初一20個班,1000多名學生,多數都是100分,沒有一個90分以下的;最好的班與最差的班平均分相差還不到1分。學科成了名副其實的“無差生的學科”,學校也成了名副其實的“無差生的學校”。 秘訣之三:課堂怎樣教 到過洋思的人都知道:“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是洋思人教學致勝的法寶。所謂“先學”,不是學生漫無目的地學,而是在教師簡明扼要地出示學習目標、提出自學要求,進行學前指導后,學生帶著思考題在規(guī)定時間內自學指定內容,完成檢測性練習。所謂“后教”,也不是教師漫無目的地教,而是在學生充分自學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式的學習。“當堂訓練”則是在“先學”、“后教”之后,讓學生通過一定時間和一定數量的訓練,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加深理解課堂所學的重難點。“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看上去簡簡單單的8個字,其中蘊含的卻是深刻無比的教學理念:“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先學后教,以教導學,以學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在洋思人看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也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模式,更體現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的教育思想。正如洋思中學校歌中所唱的那樣:先學后教,播下了智慧和希望。” 秘訣之四:以“學”定教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教什么”、“怎么教”,學生“學什么”、 “怎么學”,誰更重要? 是讓“學生走向教師”還是讓“教師走向學生”? 采訪中,從我們所聽到、看到的,洋思人已經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答案,這就是“以學定教”----根據學生的學情確定教學內容、教學策略。 洋思人是這么做的—— 在每周初,備課組長帶領同年級中執(zhí)教相同科目的老師一起集體備課。此時,老師們考慮得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引導學生自學最有效? 大家共同研究下周各課時的教學方案時,主要確定學生的自學范圍、自學內容、自學方式、自學時間以及自學要求等。此外,學生自學時可能會遇到哪些疑難問題? 設計怎樣的當堂檢測題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學生自學后可能存在的問題? 如何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 等等,也是教師集體備課必須研究的問題。可以這么說,教師備課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是根據學生的“學”來組織進行的。 秘訣之五:教師幾乎成了“啞巴”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一樣非常重要。人們習慣上認為,課堂上教師“深挖恫”——講得越多、越細、越深、越透,學生學得就越快、越好,教師帶領學生“鉆山洞”,總比學生自己摸索要來得更快一些。事實上,這樣做容易養(yǎng)成學生思維的惰性——教師成了“講師”、“話筒”,學生成了“聽眾”、“啞巴”。蔡林森說,其實書本上的大部分知識學生通過自學就能解決,教師要講十幾分鐘的內容,學生自學三、四分鐘就大都能體會了。 到洋思聽過課的人都有這樣一種感覺:課堂上都是學生在自學、思考、討論、交流,教師講得很少,幾乎成了“啞巴”。洋思的課堂上,教師一般講課都在10分鐘左右,最少的甚至只有4、5分鐘,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達到35分鐘以上。理科如此,文科也是這樣。因此有人錯誤地認為洋思的課沒有聽頭。 還是讓我們再一次走進洋思的課堂吧。開始上課了,教師三言兩語,或用投影顯示,準確地揭示教學目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之后,提出明確的自學要求,即自學什么內容,用多長時間,如何檢測等,并指導學生自學的方法。學生自學時,教師通過行間巡視、個別詢問,特別是通過板演、練習等形式進行調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學生自學中的疑難問題,對帶有傾向性的問題進行分析,為“后教”做好準備。 “教”也是有講究的:教什么? 怎樣教? 其中奧妙無窮。“學生會的不教,學生不會的盡量讓學生自行解決,教師少講、精講,只作點撥性的引導”,這是洋思人摸索總結出來的教學策略。留心一下洋思的課堂,就會發(fā)現教師絕不就題講題,或只告訴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尋找規(guī)律,真正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引導學生預防運用時可能出現的問題,?教的方式,都是讓已掌握的學生先講(即使傾向性問題,也可能有人會),如果學生講對了,教師肯定,不必重復;講得不完整、達不到深度的,教師補充;講錯了的,教師則更正。這樣,教師講的時間就少了。 洋思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幾乎都是讓學生自學。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教師的引導點撥。教師幾乎成了“啞巴”,不是說教師“無為”,而是從“一線”退到“二線”,為學生自學、思考、討論、答疑當好“參謀”,創(chuàng)造條件盡可能地讓學生“有為”,讓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變?yōu)橹鲃拥慕,最終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對此,蔡林森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在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好比是在駕駛汽車,而老師好比是“引橋”、“路標”,他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走上學習的“高速公路”,不走“岔路”。 秘訣之六:“兵”教“兵” 在洋思的課堂上,經常出現“兵”教“兵”的動人景象。這是洋思人在“后教”這個環(huán)節(jié)上,通過長期實踐摸索出來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法”:針對學生在自學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以及練習中的錯誤,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讓會的學生教不會的學生,教師只作評定,補充更正。 洋思的“兵”教“兵”不僅體現在課堂上,還更多地體現在課后。洋思的學生中,學習“有困難的”比較多。在課堂上,這些學習的“困難戶”對知識的理解往往很不充分。對這部分學生,教師在課后都要進行單獨輔導。這樣一來,教師的負擔和壓力都比較大。洋思的學生多半是寄宿的,平時學生生活都在一起,洋思人正是利用這一點,開展了“一幫一”、“兵救兵”的活動,讓優(yōu)秀生和后進生搭配坐在一起,結成“幫扶”對子。 “兵”教“兵”、“一幫一”不僅有力地解決了“學困生”的問題,而且還促進了“學優(yōu)生”的提高。“學優(yōu)生”要想幫助他人,自己就得要充分地理解,學習上也有了緊迫感,還把自己理解的知識清晰地表述出來,這本身就是另一種提高。學教相長,這就是“兵”教“兵”的魅力。 秘訣之七:在“做”中學 讓學生充分“動”起來,是洋思課堂教學的又一特點。在洋思,課堂上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讓學生自學——做。但自學并不只是單純地看書,在自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交流。教師引導學生投入到這些活動中,讓他們親身感悟知識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 學生自學——做的過程,更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過程。對學生來說,在沒有自學之前知識一般都是陌生的,而通過經歷自學過程,得到對這些知識的自我感悟,這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由于學生各自的生活經歷和學習體驗各不相同,在學習過程中達到學習目標的方法和途徑也往往有所不同,學生在教師明確目標的引導下,通過各自的親歷體驗,往往對問題的解決能達到“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效果,這更是一種創(chuàng)新。這是一堂化學課。教學“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概念時,教師問:“為什么在概念中要強調‘這種溶質’? 你們能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這四個字確實不能少嗎?”課堂上討論聲頓起:有的說,“在KN03的飽和溶液中加NaCl”;有的說,在KN03的飽和溶液中加KMnO4或者CuS04”。教師因勢利導:“下面就請你們做實驗,注意要通過明顯的實驗現象來證明你們的想法。”話音剛落,學生就分別選出他們所需要的藥品來實驗。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感悟良多:對概念的理解必須抓住關鍵詞才能理解透徹;設想必須要通過實驗進行驗證;要選用能使實驗出現明顯現象的藥品。同時,學生對實驗環(huán)節(jié)的多種設計,體現了學生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 學生在自學——做的過程中,不僅學會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學習,學生的“學習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具備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條件。因此,洋思的學生在畢業(yè)之后體現出了明顯的后勁。洋思的一個學生在畢業(yè)之后,考入了某重點中學。剛進校的時候,成績并不突出。后來生病住院一段時間,由于在洋思養(yǎng)成的良好自學習慣,在投有別人幫助的情況下,他通過自學,不僅跟上了教學進度,而且在康復后的考試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秘訣之八:每節(jié)課都像考試一樣緊張 許多人到洋思聽課,往往只注意到一堂課老師講了幾分鐘,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基本上是讓學生自學,卻沒有注意到在洋思的課堂上學生學得都特別緊張。讓學生課堂學得緊張,恰恰是詳思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效率的“玄機”之一。蔡林森將這種讓學生在課堂上像考試那樣緊張地自主學習的作用,形象地概括為“七能”,即:一能發(fā)現真實的問題并及時解決;二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三能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四能真正理解知識,提高質量;五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思想品質和好的學習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六能最有效地“培尖補差”;七能確保減輕學生過重負擔。 仔細思量洋思的課堂,我們發(fā)現學生真的都像考試、競賽一樣緊張。所謂學生“自主學習”實際上是從上課考到下課。老師上課布置過學習內容后,就讓學生讀書、看書。學生讀書、看書實際上等于看試卷;幾分鐘后教師讓學生到黑板上書寫,這是第一場考試;然后讓學生改錯,這是第二場考試;最后20分鐘做作業(yè)也是考試,作業(yè)本就是試卷。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一句也不講,將時間全交給學生自主學習。值得注意的是,洋思的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時不講,并不等于讓學生放任自流,也不等于讓學生松松垮垮,而是在適當的時候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錦囊妙計。洋思的課堂基本上都是這樣,都是在教師出示教學目標后先讓學生讀書、看書,讓學生從讀書、看書中領悟,然后再通過上黑板書寫和當堂作業(yè)來讓學生試著運用,每一步都盡可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走。課堂上看似平淡無奇,其實緊張無比,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懈怠。 學生們說,課上感到特別緊張----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一點都不能松懈;課后感到特別快樂---學得快、學得好,有一種成就感。是啊,通過緊張自主學習,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解決了學習問題,養(yǎng)成了有效甚至是高效學習的習慣,他們能不快樂嗎?!這是“壓力產生動力,動力激發(fā)活力,活力帶動效率”呀!蔡林森說:自主學習是學習,不是玩耍;越是要減輕學生負擔,就越是要每節(jié)課都像考試、競賽一樣;課堂上只有讓學生真正緊張了,教師的教才會高效,學生的學才會高效----“緊張”是課堂教學高效的標志。 以上現象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請各位老師尊重我校學生實際情況,改變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備課組的集體力量,把教學落到實處,向課堂的四十五分鐘要質量,在這四十五分鐘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力,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洋思中學成熟的教學方法,我們?yōu)槭裁床豢梢阅脕砭陀媚兀?nb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