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生物課堂上自主學習的開展
發(fā)布者:cj_fuhong 發(fā)布時間:2012-10-26 16:18:52 點擊數(shù):
淺談初中生物課堂上自主學習的開展
長海三中 劉斌
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我相信所有人都知道,但學習能力如何?學習的結果怎樣?學習方法得不得當?我們思考了嗎?而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要肩負起教會學生學習的責任。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學經驗談幾點在生物課堂上開展自主學習的做法:
一、要樹立“還”的觀點,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體現(xiàn)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
傳統(tǒng)的教學是教師“一言堂”居多,有很多教師認為一節(jié)課教師講得天花亂墜就是好課,學生接受的好不好沒關系。在這種觀點的趨動下,就造成學生的成績較差。教師心里還很不平衡,說:“我一學期累得要命,怎么成績這么差?”甚至有的還得了咽炎。這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就是上課的
1、每節(jié)課必須保證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時間,盡可能的減少教師講授及提問時間;
2、讓學生通過預習,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提出所要解決的問題;
3、教學內容結構化,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及掌握運用方法主動、獨立學習。即把“時間權、提問權、評議權”還給學生。
總之,以“還”為基礎,達到“師生互動”。課堂上學生動起來,教師在收集信息的基礎上,通過“重組”,完成更高水平的“動”,使教學過程真正呈現(xiàn)出動態(tài)生成的創(chuàng)新性質。
二、從“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做起,使學生對學習有興趣
1、結合生物學的特點,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根據(jù)每節(jié)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多例舉身邊的事例。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提出問題,這樣可以很好的激發(fā)學生的動機。如在講《真菌》一節(jié)時,教師提出:我們家里吃的饅頭在夏天時為什么容易“長毛”?這“毛”是什么?我們洗干凈的衣服如果沒曬干就收起來,它為什么容易“長毛”?這“毛”又是什么?用一系列身邊發(fā)生的事例入手,提出問題,可以大大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我提出這些問題的時候學生們就迫不急待的想知道原因,這
2、利用板圖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在沒有多媒體的課堂中,可以用板畫使教材的內容更生動,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板畫應是生物教師所應必備的教學技能,通過板畫可以使知識更直觀,更易理解。我在上《真菌》這一課,講曲霉、青霉的結構時,由于它的個體小不易觀察,我將它畫在黑板上。當我畫完后,學生都很驚呀。有的說:“我們家饅頭上長的毛就這個樣子?”學生了解它的結構,本課的難點很輕易就突破了。在板圖的輔助下學生學得輕松,教師也省了很多口舌,也節(jié)省了很多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3、自制課件,提高生物課堂效率。
生物的生理過程,往往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怎樣加深學生對生理過程的理解,這是學生能否真正掌握知識的關鍵。實踐證明,以往的單靠教師講,只能是紙上談兵、空中樓閣。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話很有道理。如運用電腦的動畫功能模擬血液的凝集現(xiàn)象,先呈顯出紅細胞均勻地分布在血漿中,當不同血型的血液流入時,血細胞就逐漸發(fā)生凝集,最終凝集成較大的凝血塊。通過讓學生看動畫,很容易就理解了血液的凝集過程。
通過生物課件將微觀的、難以觀察到的生理現(xiàn)象,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難點被輕松突破的同時,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4、讓學生參與實驗,充分體驗實踐的樂趣,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
我們生物學科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讓學生在實驗中獲得知識,在實驗中體驗求知的樂趣,增強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開展。如在探究同型輸血原則的時候,讓學生利用教師先準備好的四種不同血型的血清來探究,哪兩種血型之間能發(fā)生凝集現(xiàn)象,哪些血型不發(fā)生凝集現(xiàn)象的規(guī)律,從而得出同型輸血的原則。像這樣讓學生經過動手實驗獲得知識,能使學生獲得很大的成就感,從而使學生對生物學產生更濃厚的學習興趣,有利于自主學習的開展。
總之,我們現(xiàn)行的生物教學應注重:教與學的交往、互動,應更突出學生的學。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現(xiàn),徹底改變教師主動學生被動的局面,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