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起語文教學的人文風帆
發(fā)布者:cj_fuhong 發(fā)布時間:2012-04-10 15:47:57 點擊數(shù):
揚起語文教學的人文風帆
獐子小學 呂秀彥
新課程標準中對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作了這樣的規(guī)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語文的感情,培養(yǎng)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zhì),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fā)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這些都準確、充分地反映了語文學科的特點。
從語文教學的角度看,語文教學是一門社會科學,人文精神是它的基本性。。而傳統(tǒng)的缺乏人文關懷的教學形式,關注的是現(xiàn)成的答案和公式,注重的是客觀的理性分析,豐富的人文精神沒有了,閃光的靈魂不見了。哲學家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說:“在現(xiàn)代學校,我們降低了目標,傳授的是學科知識,從神圣的智慧,轉(zhuǎn)變?yōu)閷W校教材知識,標志了多少世紀以來教育上的一種失敗。”由此可見,缺少人文關懷的教學,使教育失去了有生命力的土壤。
好的語文教學,需要師生共有一種植根于人文精神的人倫情懷、人生體驗、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來凝固化的語言,充分施展個性,使情感交融,從中體悟語言妙處,學會運用語言,這是語文教學成功的根本。
一、教學要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情感世界和經(jīng)驗世界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程不僅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語文教育應該成為學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綠洲,成為心靈世界中的一股甘泉。當學生用情感領悟母語的同時,母語也同時感染學生的情感。
例如,豐子愷先生的名篇《白鵝》,有這樣的一段話:鵝的步態(tài),更是傲慢了。大體上與鴨相似,但鴨的步調(diào)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鵝的步調(diào)從容,大模大樣,頗像京劇里的凈角出場。它傲然地站著,看見人走來,也毫不相讓;有時非但不讓,竟伸過頸子來咬你一口。
師:鵝的步態(tài)是什么樣子的?
生:鵝的步調(diào)從容,大模大樣,頗像京劇里的凈角出場。
師:能說具體一些嗎?(學生遲疑,說不出來)
師:你們見過鵝嗎?(有的學生說見過)
生:鵝走路的時候,不慌不忙,好像邁著四方步。
生:頭也高高抬起,很驕傲。
師:你們說得都很好,作者為了說得更形象,用上了一個比喻句。
生:作者把鵝的步態(tài)比做了京劇里的凈角出場。
師:我們來看看凈角出場的樣子,好嗎?(生觀看視頻文件)
師:鵝的的步態(tài),用你喜歡的方式告訴大家,好嗎?
生:學生表演。(生評價)
生:分別表演鴨和鵝的步態(tài)。(生笑)
生:朗讀這一段。(朗讀得活靈活現(xiàn))
這一節(jié)的教學設計,教師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溝通了學生的情感世界,同時,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小孩子都好動,預設了表演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因為經(jīng)歷過,體驗過,情感世界被激活,所以,文字不再是死板的文字,而是一個個靈動的精靈,在心靈上跳躍。
二、教師要投入自己的情感,以自己的情感開啟學生情感的大門
正如贊可夫說過的那樣:“對學生的愛,首先應當表現(xiàn)在教師毫無保留的貢獻出自己的經(jīng)歷、學識和知識,以便在對自己學生的教學和教育上,使他們的精神成長上取得最好的成果。”課堂教學,尤其是富有情感的語文課堂教學,不但是知識的傳授和學習組織活動,而且是情感與智慧的結(jié)晶,是教師精神力量的奉獻。
真情投入,指的是教師要全神貫注投入角色。教師要將教材所描述的客觀事情化為自己的主觀感受,只有自己先受感動了,才能把這份情緒傳達給更多的人。
一位教師在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時,講到一位中國婦女的丈夫被列強的汽車活活壓死,而無人問津,并且霸道的列強還叫囂著,中國的軍警反而訓斥受難者的家屬。老師說到這里,義憤填膺,雙手不由攥緊了拳頭。此時的教師不是游離在文本之外的人,他就是文中的一個中國人,一個親眼目睹這一幕慘劇的中國人,他的心被深深震撼著。一聲中華不振的嘆息,勾起了教師和學生的無限沉痛,學生的心靈之門在教師的情感開啟中無聲打開。
三、課堂氛圍的創(chuàng)設要溫馨、和諧、愉悅
教學評價語要人性化。課堂教學應是師生一段重要的人生經(jīng)歷,教學的過程是師生生命活力展現(xiàn)的過程。你是否可以聽到學生回答中的創(chuàng)新?你是否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你是否可以調(diào)動學生,讓他們的思維火花碰撞、閃爍?所以課堂需要老師的精心經(jīng)營,做到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統(tǒng)一。
課堂教學中處處有人文性的體現(xiàn)。學習是快樂的期待。教師要善于運用語言藝術,或描繪,或抒情,或議論,鋪陳渲染,述感追思,把學生帶入與文本相適應的情境中去。我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抓住一句話:桂林山水甲天下。那么桂林山水到底怎么美好呢?和學生一起觀看一段桂林山水的圖片。屏幕上顯示桂林的山,千奇百怪,色彩絢爛,讓人目不暇接。桂林的水,靜靜地臥在那里,清澈見底,宛如一塊塊碧玉。美麗的山水深深吸引了學生的眼球,一下子進入了情境。
思考是快樂的。一次,我們學習用燈這個字來組詞。學生們組詞:電燈、臺燈、節(jié)能燈……我說,能不能把燈亮起來呢?一下子思維打開了,燈籠,萬家燈火……學生一下子興奮起來。創(chuàng)新的思維展現(xiàn)了學習的無窮魅力。
學習是情感的徜徉。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有的態(tài)度體驗。愉快的情緒,積極良好的情感氣氛會促進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融洽,有助于人的認知發(fā)展。如果教師能給學生積極的充滿熱情的情緒感染,那么,他們內(nèi)心產(chǎn)生的動力將是無限的。
用真誠的語言傳遞情感。真誠的言語常常能打動人心,拉近彼此的距離。在這樣的課堂中,經(jīng)?吹浇處熡H切的教態(tài)、期待的目光、聽到和藹的語言:你很有想法、你很會思考,你的想法真棒,老師知道你在用心做了……教師用熱情的鼓勵與真誠的贊賞,博大的愛與寬容,使學生一直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之中。
四、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通過優(yōu)秀作品的浸染,讓學生在語文課上感到一種心靈的舒展、情感的流淌和思想的奔涌。發(fā)展學生良好的個性形成健康的人格,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和向往美好的理想,就需要大量接觸語言材料。所以要注意做好課內(nèi)閱讀和課外閱讀相結(jié)合。比如在教學朱自清的名篇《匆匆》時,作者唯美的筆調(diào):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自然的萬物,賦予了作者滿腔的無奈和惋惜,作者大量的修辭手法恰當而獨到,蒼涼的惋惜和無奈中蘊含了一種另一類的美感。從文中,我們看到了時間的易逝,對時間的認識又多了自己的理解。這種理解來自于作者語言的魅力。如果對文章的學習止步于此的話,學生心靈上的品嘗會淺嘗輒止的。課后,我給學生推薦了《朱自清散文集》,大家一起閱讀了他的名篇《背影》《荷塘月色》……在作者優(yōu)美的語言里,品味到語言可以如此美麗,情感可以如此動人,思想可以這樣的豐富……經(jīng)常聽到這樣的描述,說學生如同一張潔白的紙,要看我們在上面描畫了什么。的確,在文學作品中走上幾個來回,用心的感受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會使學生終生受益。
語文教學中人文性的實施是一項艱巨而長遠的工程,要真正揚起語文教學的“人文”風帆,必須轉(zhuǎn)變觀念,開闊視野,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導學生關注“人文”,走近“人文”,讓人文性真正走進語文教學,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比翼雙飛,去迎接語文教學的美好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