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狀與結構》
發(fā)布者:cj_yuping 發(fā)布時間:2010-05-25 15:23:24 點擊數(shù):
教學內容:五年級科學下冊第二單元《形狀與結構》 2 搭支架第二課時。
教學時間:2010年3月29日
教材簡析:
(一)內容說明
本單元教學內容是依據(jù)《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關于對科學探究的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物體的特征、材料的性質和用途以及科學與技術等方面的內容來構建的。本單元就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常見材料、常見力的基礎上,通過“別有洞天”的制作活動,引導他們了解形狀與結構的初步知識,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興趣、創(chuàng)新膽量。同時通過學生尋找“形狀與結構”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真正感受到科學技術在人類發(fā)展、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
本單元的內容立意好、視角新,非常適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能夠滿足學生的新奇感、探究欲以及動手實驗與制作的欲望,能夠使書本知識得到活化、強化,最終轉化為學生的智慧。
在上一課基礎上,通過實驗和動手制作活動,使學生認識發(fā)現(xiàn)支架穩(wěn)定特點,激發(fā)學生研究興趣,提高設計等能力,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精神。本課學習的有關知識和一些技能將為第四課“造房子”做好鋪墊。
(二)主題確立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常發(fā)現(xiàn),學生在其探究的問題面前一疇莫展,無所適從,為了解決問題,經過思考,決定從“如何提問”入手,并定為這一階段的課題研究內容。因為,科學課上的探究是有基礎的探究,它們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有千絲萬縷的關系。而建立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離不開教師的引導。
在實際運用中發(fā)現(xiàn),由于問題設計、提問時機、學生狀況等問題,使教師設計的問題效果不明顯,問題與實際提問環(huán)境脫節(jié)。為了進一步細化課題研究,把研究成果落實應用到實際中,本課主題定為:有效提問。
(三)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分析穩(wěn)固性結構的特點。
能夠比較不同結構的穩(wěn)固性。
能夠設計并制作立體支架。
科學知識
知道不同的形狀結構穩(wěn)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結構不容易變形。
了解三角形結構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自主設計、自主發(fā)現(xiàn)的樂趣。
意識到小組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學重、難點和關鍵
重點:知道不同形狀的結構穩(wěn)定性不同。
難點:搭建承受力大的高塔。
關鍵:實驗及準備。
(五)教學思路
教學資源開發(fā)與準備
教師準備: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 提問:什么結構最穩(wěn)固?怎樣增加穩(wěn)固性?
2、 回答
3、 談話:利用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的原理,搭高塔。
(意圖:啟發(fā)已有經驗。明題。)
二、 活動
1、 提問:搭高塔前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工作呢?
2、 學生討論并匯報。
3、 談話:準備好了,各組比賽,你認為應比什么?
(意圖:提示,引導,學會科學研究問題。明確研究方向。)
4、 學生發(fā)表意見。
5、 小結并提示:美觀、堅固、用料少等,可參考,注意梱的方法,可“偷”學。
6、 學生分組活動:搭高塔,教師巡視、參與、幫助。
7、 學生展示作品。
(意圖:保證有效活動。)
8、 談話:怎樣測試穩(wěn)固性。
9、 學生討論、交流。
10、小組實驗。
11、匯報實驗結果。
(意圖:提問有針對性,調動學生思維創(chuàng)作。)
12、提問:為什么有些組的高塔堅固,有些組的高塔卻比較差呢?
13、學生討論、回答。
14、教師總結:結構合理的穩(wěn)固。
15、反思收獲。
(意圖:引導學生由實踐上升到理性。)
三、拓展
1、教師講述:支架的應用。
2、學生分析:建筑的結構特點。
3、教師補充、解釋。
(意圖:學以致用,科學回歸生活。)
四、總結。
1、談話:別局限一隅。
(意圖:啟示,延伸探究。)
板書設計
2、搭支架
結構合理、三角形使用多、連接點結實、重物的著力點分布均勻。
精彩片段
10、 提問:搭高塔前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工作呢?
11、 學生討論并匯報。
12、 談話:準備好了,各組比賽,你認為應比什么?
13、 學生發(fā)表意見。
14、 小結并提示:美觀、堅固、用料少等,可參考,注意梱的方法,可“偷”學。
15、 學生分組活動:搭高塔,教師巡視、參與、幫助。
16、 學生展示作品。
(意圖:提示,引導,學會科學研究問題。明確研究方向。保證有效活動。)
教學反思
“粗”中求“細”
“粗放”——以符合兒童特點的方式開展活動讓學生展開創(chuàng)造性思維;“細致”——是在活動中注意細節(jié),通過精心設計問題,追求科學的嚴謹,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
本課我把主題定為:有效提問,一是為了延續(xù)課題研究;另外就是為了兼顧“粗放”與“細致”二者,讓學生在快樂探究過程中接受科學教育。
科學課課堂學生活動主要靠問題引領,問題有:發(fā)現(xiàn)的問題,教師設置的問題。其中教師設置的問題我認為是有效課堂教學的保證。當問題能促進學生探究,使課堂高效,就是有效提問。
要想使問題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問題的設計就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基礎、特點與探究對象間的關系,并充分考慮多種因素,包括偶發(fā)事件。有些突發(fā)事件還是不可預測的,就要求我們教師具有較高的教育教學基本功和藝術水平,能結合課堂實際設計恰當合理的臨時問題,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這樣做才能確保問題的有效性,使師生在互動中能夠解決相關的探究內容。
五年級學生已具有一定解決問題能力,再加上本課內容以動手制作為主,因此,問題多是間接啟發(fā)性問題,過程以“粗放”為主,力爭不多占用學生活動時間。而在具體問題設置上我注重啟發(fā)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參與解決問題,并領會怎樣思考才能找出與探究相關聯(lián)的已有知識經驗,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驗參與解決問題,鞏固理解認知,加強思維訓練,問題設置力求“細致”。在“粗放”的過程中以“細致”的問題進行合理調控,使開放的兒童活動增加了嚴謹?shù)目茖W元素,這樣潛移默化中學生接受科學習慣的培養(yǎng),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
通過“細致”的問題引領調動學生發(fā)散思維,逐漸使學生思維方式呈現(xiàn)有主有次,學會有針對性,使探究有成效。當學生思維進入一種活躍狀態(tài),感受有能力解決問題時,其思維就處于一種主動狀態(tài),這樣學生思維的閘門被打開,在后續(xù)探究中會更有效。
通過教學實踐,我想關于“有效提問”的模式,隨著教學理念、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也會不斷變化。
羅擁軍
2010年4月